2006年5月24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“邻里守望”使人心贴近
肖华

  湖州市在社区实施“邻里守望”制度——居委会通过制作“睦邻卡”、编纂“平安简报”,动员居民通过自家阳台关注左邻右舍的安全情况,使阳台成为“瞭望岗”,同时发挥老年人余热,组建社区“夕阳红”巡逻队,构筑起了“治安长城”(5月17日《浙江法制报》)。
  对此,湖州市委政法委的领导说,“邻里守望”是基层“平安细胞工程”建设的一个缩影,即“以‘小平安’来累积‘大平安’”。这也可能就是他们在社区实施“邻里守望”制度的初衷,通过发动全体居民参与社区的治安工作,以堵塞“治安漏洞”,编织“治安大网”。从居民的参与热情和社区的治安情况来看,效果是明显的。
  实际上,这一“邻里守望”制度所取得的效果已经超过了制度设计的初衷,即它不仅构筑起了“治安长城”,还成了创建“和谐社会”的一个有效载体。这一点,《浙江法制报》在为其配发的“编后”中有很好的阐发:“‘邻里守望’制度打破了邻里间的隔阂,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归宿感,推动邻里之间和谐互融,共建温馨平安社区、祥和生活,让‘远亲不如近邻’成为现实。邻里的守望,不仅是平安的守望,更是和谐幸福的守望。”应该说,这是画龙点睛之笔。
  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。“城市冷漠病”虽然一直以来为大家所诟病,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,社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住房的日益宽敞舒适,这一“病症”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。居民们普遍形成了“躲进小楼成一统”的习惯,喜欢“小国寡民”式的生活,于是,“对门不相识”越来越普遍,邻里之间越来越隔膜。这样的状态,不仅可能会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,更使社区丧失“社”的特性而仅仅成为“区”——居民栖身的区域。在这样的“区”里自然缺少关怀,缺少帮助,缺少温馨与和谐。
  然而,在每一个人的心底里,大家事实上又都是非常渴望获得关怀和帮助,希望享受温馨与和谐的。关键就在于,需要组织出面倡导和发动。这事一旦被触发,那么,人们内心深处渴盼的友谊和温情,就会喷涌而出。湖州的“邻里守望”制度,其实就起到了这样一种“媒介”作用。我们在居民们填写的“睦邻卡”上,就充分感受到了人们内心深处这样一种情感所需和人性之美:大家都以诚挚的态度表达了愿意关心和帮助别人,特别是在别人遭遇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的热忱心情。在这样的情景之下,家家阳台成为“瞭望岗”,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  所以我认为,湖州的做法可取之处就在于,它把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所需和人性之美激发了出来,让大家潜伏着的公民意识和人类之爱充分地激荡起来,从而使之成为构建社区平安、和谐的内在力量,并最终使每一个人获得幸福的回报和心灵的慰藉。